農友資訊Information

農情旅遊

北回歸線簡介
回歸線是根據天文學上的黃赤角而定,依黃道面和赤道面的交角的等質,在地球面上劃出兩道等緯圈,稱為「回歸線」。在北半球的等緯圈,稱為「北回歸線」;在南半球的等緯圈,稱為「南回歸線」。立標的目的在定出溫熱兩帶。嘉義縣水上鄉的北回歸線標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北回歸線標之一,且有很完整的歷史傳承。數度整修改建先後六代。    嘉義縣水上鄉北回歸線公園,位於嘉義市西南三.三公里,佔地三.一公頃,包夾在台灣省縱貫鐵路和省公路台一線中間,剛好處於省公路和通往嘉義機場的榮典路交會之丁字口上。是個國際性地標所在,也是觀光景點。目前五、六代標誌雙雄並立的局勢,可呈現在同一個鏡頭內,十分壯觀雄偉。由大門進入,到北回歸線標誌地標館參觀,到四樓的圓形 展覽廳,由水上鄉企業界捐贈架設的十六台口徑九公分的天文望遠鏡,供遊客自由搜尋四面八方的目標,眺望嘉南平原的影象。每當火車經過,會發出陣陣隆隆聲響。園內的步道可以看出她美麗的未來。

第一代至第六代標誌

西元一九○八年,台灣當時是日據時代,為「慶祝台灣縱貫鐵路全線通車」特別在嘉義的西南三、三公里處,即北緯二十三度27 ' 4 " 51鐵道旁邊的稻田中, 建設了一座大型的「北回歸線標」。依天文計算,1908.0分點,黃赤交角的等值確實在此緯度上精密度在秒以下兩位數,不得不讓我們十分折服當年負責測量的日本 工程師們,他們以分秒不差的運算,在立碑的過程中樹立永垂不朽的精確典範,其建標曆元根據絕對是正確無誤的 但這首代的標塔,在西元一九一八年的颱風季節中被吹毀,開始剝落,終致殘破不堪。
西元一九二一年,有鑑於第一代北回歸線標已嚴重毀損,日本人又在原地用竹子當建材,搭建了北回歸線標。第二代的北回歸線標,基本上只能算是權宜之策下的臨時性建築。
西元一九二三年,日本裕仁天皇以太子身份來台巡視,駕臨嘉義,在遊玩阿里山後繼續南下台南,途經水上鄉時,看到竹子搭建的標塔,當場諭示改善石塔,於一九二六年重修完竣。 第三代的北回歸線標就因此應運而生,其外貌上端和第一代的設計相仿,都是日本傳統式的丸型結構。按原址同緯向正西移動近百米而建成,理由是坐火車無法下車觀看,由公路前往 觀瞻者,又需在公路旁另走上一段田埂泥巴羊腸小徑。從建築的基座看來,第三代的北回歸線標的三角型地標基礎十分堅固,一直沿用至今的第五代標塔,均僅是上半部及週邊環境的整建。
許多第三代的北回歸線標的史績照片目前被遺留下來,但目前台灣高齡老人對其風貌已沒什麼印象。第四代或許在中老年人還有點印象,但第三代的外型何時整修成第四代,已無從考證。 其歷經二次大戰,毀損於西元一九六四年嘉南一一八大震災,卻是可確認的史蹟。
第五代的北回歸線標誌,從西元一九六八年整建完成至今一直矗立在省公路旁,當年八月二十一日縣長黃老達立碑已完整的敘述其整建經過,其碑全文:「北回線標誌係本省名勝古蹟之一, 位於本縣嘉義市西南約四公里許之水上鄉轄下寮地,方沿縱貫公路邊側矗立田野,頗為壯觀。惟設置時日過久,於民國五十三年一月十八日,嘉南大地震時致遭毀損,為保存地理標誌,遂予整修, 並購得該標誌週圍民地,擴大規劃,期成為一公園式遊樂勝地,是項工程經軍政會報決議,委由嘉義空軍基地設計施工,茲告整建完成,遊客經此,不惟瞭然於溫熱分界,景物異同,亦可稍憩行旅, 用舒勞頓,爰誌數語,用彰軍方協建之功,並留雪泥鴻爪焉爾。」目前是第五代標誌塔和第六代標誌館雙雄並立的景象,但省公路台一線將拓寬為九十米,第五代的標誌塔正處於預定道路旁,存廢問題產生,幾經協調,現已獲可保留。
嘉義縣水上鄉的北回歸線標誌在西元一九八八年十月當它正悄悄的度過建標八十週年慶時,李登輝總統帶給民眾振奮的喜訊。拖延六年的北回歸線公園整建工程,總統關心這個國際聞名的地標, 徵得水上籍的企業家曾老吸捐獻壹仟伍佰萬元,配合中央、省方的各壹仟柒佰萬和縣府的兩百萬,主體工程(地標館)經費有所著落,一時蔚為美談。第六代的北回歸線標誌(地標館)遂於西元一九九五年興建完成, 其公園的美化、綠化的工程和圍牆陸續在一九九七年完工。這座面積達三.一公頃的北回歸線公園將以美崙美奐的清新形貌呈現世人眼前。
水上蓮藕粉
Top